中文名:蒲原氏擬錐齒鮫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呈紡錘型,細長。頭稍平扁。尾基上下方具一凹窪;尾柄具側突。吻中長而呈圓錐形。眼下,圓形,無瞬膜。前鼻瓣短而圓。口裂寬,深弧形,下頜較短,口閉時露齒;頜齒同型,錐狀,向內斜曲,齒根分叉,少數齒具小齒尖,大部分無。噴水孔小。背鰭2個,同型,第一背鰭稍大,起點於體中部,後緣斜直,上角鈍圓,下角微尖突;第二背鰭較小,起點與腹鰭後端相對,後緣斜直,上角鈍圓,下角微尖突;胸鰭寬小型,後緣微弧形,外角鈍圓,內角寬圓,鰭端伸達遠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前部;尾鰭中長,尾椎軸稍上揚,上葉狹長,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,中部狹長,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,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,尾端斜,後緣略凹入。體背側灰褐或暗褐色;腹側暗灰色。各鰭均呈暗褐色,後緣具狹白邊。
- 棲所生態:大洋性近底棲中小型鯊魚,白天一般棲息於外海深達300公尺以下的水域,晚上會遷移至水上層覓食,有時會出現於近海淺水區。以小型硬骨魚、烏賊及蝦類為食。卵胎生,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,一胎可產下2-4尾幼鯊,剛產下之幼鯊體長可達40公分左右。不曾有報導其會攻擊人類,但強而有力的上下頜及利齒仍值得敬畏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。台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佈。
- 漁業利用:主要以底拖網或深海延繩釣捕獲。肉質不佳,一般皆被漁民丟棄或以下雜魚處理;或有人利用其大且富含鯊烯(Squalene)的肝臟,加工成魚肝油,唯有報導食用大量鯊烯會引起中毒現毒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蒲原氏擬錐齒鮫
- 學名: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
- 台灣俗名:黑棘鮫、鱷鮫
- 大陸名:蒲原擬錐齒鯊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呈紡錘型,細長。頭稍平扁。尾基上下方具一凹窪;尾柄具側突。吻中長而呈圓錐形。眼下,圓形,無瞬膜。前鼻瓣短而圓。口裂寬,深弧形,下頜較短,口閉時露齒;頜齒同型,錐狀,向內斜曲,齒根分叉,少數齒具小齒尖,大部分無。噴水孔小。背鰭2個,同型,第一背鰭稍大,起點於體中部,後緣斜直,上角鈍圓,下角微尖突;第二背鰭較小,起點與腹鰭後端相對,後緣斜直,上角鈍圓,下角微尖突;胸鰭寬小型,後緣微弧形,外角鈍圓,內角寬圓,鰭端伸達遠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前部;尾鰭中長,尾椎軸稍上揚,上葉狹長,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,中部狹長,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,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,尾端斜,後緣略凹入。體背側灰褐或暗褐色;腹側暗灰色。各鰭均呈暗褐色,後緣具狹白邊。
- 棲所生態:大洋性近底棲中小型鯊魚,白天一般棲息於外海深達300公尺以下的水域,晚上會遷移至水上層覓食,有時會出現於近海淺水區。以小型硬骨魚、烏賊及蝦類為食。卵胎生,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,一胎可產下2-4尾幼鯊,剛產下之幼鯊體長可達40公分左右。不曾有報導其會攻擊人類,但強而有力的上下頜及利齒仍值得敬畏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。台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佈。
- 漁業利用:主要以底拖網或深海延繩釣捕獲。肉質不佳,一般皆被漁民丟棄或以下雜魚處理;或有人利用其大且富含鯊烯(Squalene)的肝臟,加工成魚肝油,唯有報導食用大量鯊烯會引起中毒現毒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23_001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中國動物誌-圓口綱及軟骨魚綱(朱等, 2001);FAO Species Catalogue, Vol.4 Sharks of the world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