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吉打龍紋鱝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型呈三角形,長度大於寬度,口裂中央彎曲,齒大,平滑呈菱形,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,尾部與軀幹部不易區分,外形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,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同,尾鰭後緣凹入,分為上下兩葉,沿中央脊柱之瘤狀突起分佈較短而不達尾端,體呈灰危,具白點於背部、腹側淡灰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底棲性魚種,從浪拂區到30公尺,活動力不強,以沙泥底之蟹、龍蝦、貝、魚類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紅海、非洲東岸、印度、馬來半島、東印度群島、菲律賓、台灣、日本、台灣各沿海均產。
- 漁業利用:本種為良好的食用魚,肉經燻製後味佳,各鰭可製魚翅,無明顯漁期,主要漁法為底拖網,偶而可為定置網捕獲,產量並不太大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吉打龍紋鱝
- 學名:Rhynchobatus djiddensis
- 台灣俗名:飯匙鯊、魴仔
- 大陸名:及達尖犁頭鰩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型呈三角形,長度大於寬度,口裂中央彎曲,齒大,平滑呈菱形,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,尾部與軀幹部不易區分,外形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,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同,尾鰭後緣凹入,分為上下兩葉,沿中央脊柱之瘤狀突起分佈較短而不達尾端,體呈灰危,具白點於背部、腹側淡灰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底棲性魚種,從浪拂區到30公尺,活動力不強,以沙泥底之蟹、龍蝦、貝、魚類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紅海、非洲東岸、印度、馬來半島、東印度群島、菲律賓、台灣、日本、台灣各沿海均產。
- 漁業利用:本種為良好的食用魚,肉經燻製後味佳,各鰭可製魚翅,無明顯漁期,主要漁法為底拖網,偶而可為定置網捕獲,產量並不太大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40_008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福建魚類誌(朱等, 1985);楊鴻嘉圖鑑 (金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