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黃土魟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盤呈菱形,體盤寬大於體盤長,尾部腹而具皮褶,尾部背面具不明顯之稜脊。乳突五枚。體背褐色,腹面呈白色。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,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。
- 棲所生態:底棲性魚類,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,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,常將身體埋入沙中,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,尾部具一大而有毒性之棘。以底棲生物為食,具季節洄游性,夏天北移,入冬則南下。活動深度在5∼100公尺間。
- 地理分佈:印度洋、中國南海、東海南部。台灣各地沙灘、石灘皆可發現。
- 漁業利用:主要漁法為底拖網,夏季捕獲較多,肉可食用,但具腥味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黃土魟
- 學名:Dasyatis bennetti
- 台灣俗名:白肉鯆、白玉鯆、黃魟、笨氏土魟
- 大陸名:黃魟
著作者 :
- 命名者:(Muller & Henle, 1841)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盤呈菱形,體盤寬大於體盤長,尾部腹而具皮褶,尾部背面具不明顯之稜脊。乳突五枚。體背褐色,腹面呈白色。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,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。
- 棲所生態:底棲性魚類,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,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,常將身體埋入沙中,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,尾部具一大而有毒性之棘。以底棲生物為食,具季節洄游性,夏天北移,入冬則南下。活動深度在5∼100公尺間。
- 地理分佈:印度洋、中國南海、東海南部。台灣各地沙灘、石灘皆可發現。
- 漁業利用:主要漁法為底拖網,夏季捕獲較多,肉可食用,但具腥味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44_002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福建魚類誌(朱等, 1985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