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異葉公鯷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細長,略呈亞圓筍形,腹鰭前方具4-6個針狀稜棘。頭中大。吻端尖。眼大,眼徑大於吻長。口大,微斜;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,上頜骨末端尖,向後延伸達下鰓蓋骨。鰓耙細長而密,下枝鰓耙在23-27間。體被圓鱗,鱗小而薄,易脫落,無側線。背鰭起始於體中部,具軟條14-14;臀鰭起始於背鰭基部末端之下方,具軟條16-17;尾鰭叉型。體色銀白略透明,體側具一條銀白色之縱帶。背鰭及尾鰭淡青色,其餘各鰭半透明。
- 棲所生態:大洋性表層洄游魚種,群游性。一般群游於近岸,有時也會進入大型、較深且水質清澈的內灣。鰓耙發達,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。同時也是鮪、鯖等大型魚種之餌料生物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,東至翡濟、薩摩亞、大溪地及所羅門群島等,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皆產。台灣各地皆產,以北部及澎湖海域較多。
- 漁業利用:小型食用魚,一般多曬成魚乾出售,主要漁法為焚寄網或巾著網等,週年可見,無明顯盛漁期。台灣北部及澎湖產量較高,是當地魩鱙漁業的重要魚種之一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異葉公鯷
- 學名:Encrasicholina heteroloba
- 台灣俗名:魩仔、白鱙
- 大陸名:尖吻半稜鯷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細長,略呈亞圓筍形,腹鰭前方具4-6個針狀稜棘。頭中大。吻端尖。眼大,眼徑大於吻長。口大,微斜;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,上頜骨末端尖,向後延伸達下鰓蓋骨。鰓耙細長而密,下枝鰓耙在23-27間。體被圓鱗,鱗小而薄,易脫落,無側線。背鰭起始於體中部,具軟條14-14;臀鰭起始於背鰭基部末端之下方,具軟條16-17;尾鰭叉型。體色銀白略透明,體側具一條銀白色之縱帶。背鰭及尾鰭淡青色,其餘各鰭半透明。
- 棲所生態:大洋性表層洄游魚種,群游性。一般群游於近岸,有時也會進入大型、較深且水質清澈的內灣。鰓耙發達,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。同時也是鮪、鯖等大型魚種之餌料生物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,東至翡濟、薩摩亞、大溪地及所羅門群島等,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皆產。台灣各地皆產,以北部及澎湖海域較多。
- 漁業利用:小型食用魚,一般多曬成魚乾出售,主要漁法為焚寄網或巾著網等,週年可見,無明顯盛漁期。台灣北部及澎湖產量較高,是當地魩鱙漁業的重要魚種之一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88_001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中國動物誌-鱘形目;海鰱目;鯡形目及鼠鱚目(張, 2001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