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尖尾圓腹鯡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而側扁,腹部圓鈍,無稜鱗;體長為體高之3.6倍。頭較小。吻尖長。眼大,上側位,脂性眼瞼發達,但不完全覆蓋住眼睛。口小,端位;上下頜約等長;上頜骨末端不達眼前緣下方;上下頜皆具絨毛狀齒,鋤骨無齒。鰓蓋條數14-19;下枝鰓耙數22。體被細薄圓鱗,極易脫落;縱列鱗數40-48;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。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,具軟條16-21;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中部下方,具軟條14-19;腹鰭軟條8;尾鰭深叉。體背部綠褐色,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。背鰭、胸鰭、尾鰭淡灰色;餘鰭淡色。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中上群游性小型魚類。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波斯灣,東至菲律賓,北至南中國海、台灣,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。台灣分佈於西部及澎湖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,全世界年產量在10,000-50,000噸間,主要產地在印尼及菲律賓。主要漁法為流刺網、拖網與圍網。一般多醃漬後出售,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,或製成魚粉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尖尾圓腹鯡
- 學名:Dussumieria acuta
- 台灣俗名:臭肉鰮、鰮仔
- 大陸名:尖吻圓腹鯡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而側扁,腹部圓鈍,無稜鱗;體長為體高之3.6倍。頭較小。吻尖長。眼大,上側位,脂性眼瞼發達,但不完全覆蓋住眼睛。口小,端位;上下頜約等長;上頜骨末端不達眼前緣下方;上下頜皆具絨毛狀齒,鋤骨無齒。鰓蓋條數14-19;下枝鰓耙數22。體被細薄圓鱗,極易脫落;縱列鱗數40-48;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。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,具軟條16-21;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中部下方,具軟條14-19;腹鰭軟條8;尾鰭深叉。體背部綠褐色,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。背鰭、胸鰭、尾鰭淡灰色;餘鰭淡色。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中上群游性小型魚類。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波斯灣,東至菲律賓,北至南中國海、台灣,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。台灣分佈於西部及澎湖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,全世界年產量在10,000-50,000噸間,主要產地在印尼及菲律賓。主要漁法為流刺網、拖網與圍網。一般多醃漬後出售,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,或製成魚粉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91_004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中國動物誌-鱘形目;海鰱目;鯡形目及鼠鱚目(張, 2001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