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多齒蛇鯔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圓而瘦長,呈長圓柱形,尾柄兩側具稜脊。頭較短。吻尖,吻長明顯大於眼徑。眼中等大;脂性眼瞼發達。口裂大,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;頜骨具銳利之小齒;外側顎骨齒前方3列,後方2列。體被圓鱗,頭後背部、鰓蓋和頰部皆被鱗;側線鱗數47-55;背鰭前鱗16-19。單一背鰭,具軟條11-13;有脂鰭;臀鰭與脂鰭相對;胸鰭中長,末端不及或恰好在腹鰭起點上方;尾鰭叉形。體背呈暗褐色,腹部為淡色,體側無任何斑塊或橫紋。背、胸及尾鰭略呈青灰色;腹及臀鰭無色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。屬肉食性,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,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,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,等候獵物游經時,躍起吞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部,北至菲律賓、台灣,南至澳洲等。台灣主要分佈於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一般以底拖網捕獲,具食用經濟價值,通常以油煎或紅燒食之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多齒蛇鯔
- 學名:Saurida tumbil
- 台灣俗名:狗母梭、錦鱗蜥魚
- 大陸名:多齒蛇鯔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圓而瘦長,呈長圓柱形,尾柄兩側具稜脊。頭較短。吻尖,吻長明顯大於眼徑。眼中等大;脂性眼瞼發達。口裂大,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;頜骨具銳利之小齒;外側顎骨齒前方3列,後方2列。體被圓鱗,頭後背部、鰓蓋和頰部皆被鱗;側線鱗數47-55;背鰭前鱗16-19。單一背鰭,具軟條11-13;有脂鰭;臀鰭與脂鰭相對;胸鰭中長,末端不及或恰好在腹鰭起點上方;尾鰭叉形。體背呈暗褐色,腹部為淡色,體側無任何斑塊或橫紋。背、胸及尾鰭略呈青灰色;腹及臀鰭無色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。屬肉食性,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,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,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,等候獵物游經時,躍起吞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部,北至菲律賓、台灣,南至澳洲等。台灣主要分佈於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一般以底拖網捕獲,具食用經濟價值,通常以油煎或紅燒食之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178_007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台灣脊椎動物誌(陳兼善, 1969);中國動物誌-燈籠魚目(陳等, 2002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3(FAO,1999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