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黑背鰭凹腹鱈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型延長,側扁。頭部中大型。口大,下位,頦部有一長鬚;上頜多列排成寬齒帶,下頜則為窄齒帶,內側齒不特別大於外側齒。鰓被架 7;鰓耙數1-3+12-13。體被中小型鱗,鱗棘長而尖,多列且密集排於鱗片上;第一背鰭基底後方具無棘鱗區;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5-5.5。肛門離臀鰭稍遠,發光器短小,位於兩腹鰭基底之間,約略分為兩部份,前端為黑色小圓斑,後端為半圓形,緊位於肛門前。第一背鰭具硬棘II,第II硬棘前緣呈鋸齒狀。體為銀灰色,鼻吻部邊緣有黑邊延伸至眼眶上緣;第一背鰭中段有一大黑斑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水深270-700公尺砂泥底水域。屬深海底棲性魚。肉食性魚類,以小型蝦、蟹為主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包括日本南部、印尼、菲律賓、台灣及澳洲海域。台灣分佈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一般以底拖網捕獲,不具食用價值,通常做為下雜魚用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黑背鰭凹腹鱈
- 學名:Ventrifossa nigrodorsalis
- 台灣俗名:鱈魚
- 大陸名:黑背鰭凹腹鱈
著作者 :
- 命名者:Gilbert & Hubbs, 1920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型延長,側扁。頭部中大型。口大,下位,頦部有一長鬚;上頜多列排成寬齒帶,下頜則為窄齒帶,內側齒不特別大於外側齒。鰓被架 7;鰓耙數1-3+12-13。體被中小型鱗,鱗棘長而尖,多列且密集排於鱗片上;第一背鰭基底後方具無棘鱗區;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5-5.5。肛門離臀鰭稍遠,發光器短小,位於兩腹鰭基底之間,約略分為兩部份,前端為黑色小圓斑,後端為半圓形,緊位於肛門前。第一背鰭具硬棘II,第II硬棘前緣呈鋸齒狀。體為銀灰色,鼻吻部邊緣有黑邊延伸至眼眶上緣;第一背鰭中段有一大黑斑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水深270-700公尺砂泥底水域。屬深海底棲性魚。肉食性魚類,以小型蝦、蟹為主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包括日本南部、印尼、菲律賓、台灣及澳洲海域。台灣分佈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一般以底拖網捕獲,不具食用價值,通常做為下雜魚用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05_039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邱美倫(2002)碩士論文;Fish of Japan(Nakabo, 2002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