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眼斑躄魚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側扁,卵圓形,腹部膨大,尾柄明顯。頭高大,頭背緣陡斜。吻短。眼小。口裂大,下頜突出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鰓孔小。體表粗糙,被雙叉小棘。頦部無肉質小突起。背鰭兩個,具III棘,第I背鰭特化為吻觸手,其長約等於第II硬棘,末端具釣餌(Esca),為一大形的皮瓣,且有一些絲狀突起,第 II硬棘游離,第III硬棘高大,末端彎向後方;第二背鰭長,具軟條12-13;臀鰭具軟條7-8;腹鰭顯然短於胸鰭;胸鰭軟條9-12(通常為10-11);尾鰭圓形。體為淺褐色,體側隱具暗褐色網狀斑紋。背鰭基部有大型黑色眼狀斑;餘鰭或多或少具褐暗色小斑點。
- 棲所生態:棲息於潟湖或向海礁區之魚類,棲息深度在0-293公尺間。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-釣餌(Esca)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,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,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。所產之卵,形成絲狀團狀,具有漂浮力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紅海,東至夏威夷,北至日本,南至紐西蘭;東大西洋區。台灣南部海域有產。
- 漁業利用:魚體小型,除學術研究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眼斑躄魚
- 學名:Antennarius nummifer
- 台灣俗名:五腳虎
- 大陸名:錢斑躄魚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側扁,卵圓形,腹部膨大,尾柄明顯。頭高大,頭背緣陡斜。吻短。眼小。口裂大,下頜突出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鰓孔小。體表粗糙,被雙叉小棘。頦部無肉質小突起。背鰭兩個,具III棘,第I背鰭特化為吻觸手,其長約等於第II硬棘,末端具釣餌(Esca),為一大形的皮瓣,且有一些絲狀突起,第 II硬棘游離,第III硬棘高大,末端彎向後方;第二背鰭長,具軟條12-13;臀鰭具軟條7-8;腹鰭顯然短於胸鰭;胸鰭軟條9-12(通常為10-11);尾鰭圓形。體為淺褐色,體側隱具暗褐色網狀斑紋。背鰭基部有大型黑色眼狀斑;餘鰭或多或少具褐暗色小斑點。
- 棲所生態:棲息於潟湖或向海礁區之魚類,棲息深度在0-293公尺間。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-釣餌(Esca)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,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,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。所產之卵,形成絲狀團狀,具有漂浮力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紅海,東至夏威夷,北至日本,南至紐西蘭;東大西洋區。台灣南部海域有產。
- 漁業利用:魚體小型,除學術研究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17_004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中國動物誌-鮟鱇目(蘇等, 2002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