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單棘躄魚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卵圓形;頭部及軀幹部平扁;背鰭正前方具一凹陷區。口裂大,呈垂直狀;下頜突出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鰓孔小。體無鱗,密被細棘。側緣發達。背鰭兩個,具III棘,但僅第I棘露出皮外而形成吻觸手,可退縮至吻溝中,後二棘埋於皮下;第二背鰭具軟條11-12;臀鰭小型,位於尾部;胸鰭腹位,呈步腳狀;尾鰭圓形。體呈紅色或粉紅色,散佈黃色圓點;背鰭前方另有兩個大型黃斑。
- 棲所生態:深海底層魚類,已知棲息深度在284-1,985公尺間。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生物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,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。台灣東北部海域有產。
- 漁業利用:魚體小型,除學術研究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單棘躄魚
- 學名:Chaunax fimbriatus
- 台灣俗名:單棘躄魚
- 大陸名:單棘躄魚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卵圓形;頭部及軀幹部平扁;背鰭正前方具一凹陷區。口裂大,呈垂直狀;下頜突出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鰓孔小。體無鱗,密被細棘。側緣發達。背鰭兩個,具III棘,但僅第I棘露出皮外而形成吻觸手,可退縮至吻溝中,後二棘埋於皮下;第二背鰭具軟條11-12;臀鰭小型,位於尾部;胸鰭腹位,呈步腳狀;尾鰭圓形。體呈紅色或粉紅色,散佈黃色圓點;背鰭前方另有兩個大型黃斑。
- 棲所生態:深海底層魚類,已知棲息深度在284-1,985公尺間。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生物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,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。台灣東北部海域有產。
- 漁業利用:魚體小型,除學術研究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19_002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吳(2002)碩士論文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中國動物誌-鮟鱇目(蘇等, 2002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