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竹筒鮻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呈紡綞形,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,背無隆脊。頭短,圓筒形。吻短;唇薄,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而無唇齒,上唇有3-5列單尖型的唇齒。眼圓,前側位;脂眼瞼不發達,脂眼瞼長和眼徑比0.6-0.75;前眼眶骨寬廣,其大小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,前緣有少許缺刻。口小,亞腹位;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,末端遠於口角後緣;舌骨和翼骨上長絨毛狀牙齒,顎骨和鋤骨上則無牙齒。鼻孔每側各一對。在稚魚期為圓鱗,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;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,側線數目10-12條;側線鱗29-32。鰓耙繁密細長,第一鰓弓下枝鰓耙64-79。第一背鰭硬棘IV,第二背鰭延長,呈鐮刀形,鰭條I,8;胸鰭上側位,具16鰭條,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,腋鱗不發達;腹鰭延長,腹位,具鰭條I,5,腋鱗發達;臀鰭延長,呈鐮刀形,具鰭條III,9;尾鰭深分叉。幽門垂數4-7條。新鮮標本體背暗褐色,體側銀白色,腹部漸次轉為白色。背鰭為灰色,腹鰭為白色,尾鰭為暗藍色鑲黑邊,胸鰭基部有黑色素胞聚集。鱗片周圍鑲上暗色緣,特別是體背部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,西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,亦常侵入河川下游。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,群棲性,常成群洄游,幼魚在受到驚嚇時,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水域,由東非洲至馬貴斯群島,北至臺灣,南至澳洲、東加。台灣發現於南部及北部紅樹林河口區。
- 漁業利用:漁期全年皆有,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,但產量不多,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,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,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,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竹筒鮻
- 學名:Liza alata
- 台灣俗名:豆仔魚、烏仔、烏仔魚、烏魚
- 大陸名:寶石鮻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呈紡綞形,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,背無隆脊。頭短,圓筒形。吻短;唇薄,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而無唇齒,上唇有3-5列單尖型的唇齒。眼圓,前側位;脂眼瞼不發達,脂眼瞼長和眼徑比0.6-0.75;前眼眶骨寬廣,其大小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,前緣有少許缺刻。口小,亞腹位;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,末端遠於口角後緣;舌骨和翼骨上長絨毛狀牙齒,顎骨和鋤骨上則無牙齒。鼻孔每側各一對。在稚魚期為圓鱗,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;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,側線數目10-12條;側線鱗29-32。鰓耙繁密細長,第一鰓弓下枝鰓耙64-79。第一背鰭硬棘IV,第二背鰭延長,呈鐮刀形,鰭條I,8;胸鰭上側位,具16鰭條,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,腋鱗不發達;腹鰭延長,腹位,具鰭條I,5,腋鱗發達;臀鰭延長,呈鐮刀形,具鰭條III,9;尾鰭深分叉。幽門垂數4-7條。新鮮標本體背暗褐色,體側銀白色,腹部漸次轉為白色。背鰭為灰色,腹鰭為白色,尾鰭為暗藍色鑲黑邊,胸鰭基部有黑色素胞聚集。鱗片周圍鑲上暗色緣,特別是體背部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,西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,亦常侵入河川下游。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,群棲性,常成群洄游,幼魚在受到驚嚇時,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水域,由東非洲至馬貴斯群島,北至臺灣,南至澳洲、東加。台灣發現於南部及北部紅樹林河口區。
- 漁業利用:漁期全年皆有,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,但產量不多,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,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,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,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32_003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