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日本海龍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,無鱗,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;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,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,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。吻長略長於後頭部;吻部背中稜完全,兩側無棘列。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。體環無弱縱棘;無皮瓣。雄魚吻部腹側具無骨質突起。骨環 19-20 + 14-20;背鰭鰭條數 21-23;胸鰭鰭條數 19-23;尾鰭鰭條數 10。體橘黃色,頭部及體側無黑白相間橫帶,僅於吻端至體側具一1/4體高寬之藍黑縱帶;尾鰭褐色有3個橘黃斑塊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沿岸淺礁區,棲息深度可達25公尺,通常被發現於洞穴或裂縫處,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日本及台灣等地。台灣分佈於南部及綠島。
- 漁業利用:小型魚類,偶為潛水捕獲,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日本海龍
- 學名:Doryrhamphus japonicus
- 台灣俗名:海龍
- 大陸名:日本矛吻海龍
著作者 :
- 命名者:Araga & Yoshino, 1975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,無鱗,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;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,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,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。吻長略長於後頭部;吻部背中稜完全,兩側無棘列。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。體環無弱縱棘;無皮瓣。雄魚吻部腹側具無骨質突起。骨環 19-20 + 14-20;背鰭鰭條數 21-23;胸鰭鰭條數 19-23;尾鰭鰭條數 10。體橘黃色,頭部及體側無黑白相間橫帶,僅於吻端至體側具一1/4體高寬之藍黑縱帶;尾鰭褐色有3個橘黃斑塊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沿岸淺礁區,棲息深度可達25公尺,通常被發現於洞穴或裂縫處,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日本及台灣等地。台灣分佈於南部及綠島。
- 漁業利用:小型魚類,偶為潛水捕獲,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81_008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Fishbase(2005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