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康氏馬鞭魚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而側扁,後方圓柱形。吻延長為管狀。口小;頜齒小。兩眼間隔平坦而不凹入。體側完全裸出;尾柄部之側線上無向後尖出之稜鱗。背及臀鰭基底短而相對,具軟條14-17;胸鰭軟條13-15;腹鰭小;尾鰭深叉形,中央二鰭條延長成尾絲。生活時,體為一致之淡綠或淡褐色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除了大浪區域外的礁石區,棲息深度至少達128 公尺;也發現於砂質底部鄰近的礁區。 單獨出現或成群。以捕食小魚、甲殼動物與烏賊等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由紅海及東非至拉帕島及復活島,北至日本南部,南至澳洲與紐西蘭;中太平洋東部區,墨西哥至巴拿馬。台灣主要發現於東北部、西部、西南部及澎湖海域等。
- 漁業利用:以流刺網、一支釣及拖網均會捕獲。為味美刺少之食用魚,但吃過的人並不多。通常以新鮮的、鹽醃的、乾燥的或是煙燻後在市場上銷售,但是更常製成魚粉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康氏馬鞭魚
- 學名:Fistularia commersonii
- 台灣俗名:馬戍、槍管、火管、剃仔
- 大陸名:無鱗煙管魚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延長而側扁,後方圓柱形。吻延長為管狀。口小;頜齒小。兩眼間隔平坦而不凹入。體側完全裸出;尾柄部之側線上無向後尖出之稜鱗。背及臀鰭基底短而相對,具軟條14-17;胸鰭軟條13-15;腹鰭小;尾鰭深叉形,中央二鰭條延長成尾絲。生活時,體為一致之淡綠或淡褐色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除了大浪區域外的礁石區,棲息深度至少達128 公尺;也發現於砂質底部鄰近的礁區。 單獨出現或成群。以捕食小魚、甲殼動物與烏賊等為食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區,由紅海及東非至拉帕島及復活島,北至日本南部,南至澳洲與紐西蘭;中太平洋東部區,墨西哥至巴拿馬。台灣主要發現於東北部、西部、西南部及澎湖海域等。
- 漁業利用:以流刺網、一支釣及拖網均會捕獲。為味美刺少之食用魚,但吃過的人並不多。通常以新鮮的、鹽醃的、乾燥的或是煙燻後在市場上銷售,但是更常製成魚粉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284_001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Fishbase(2005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