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環眼准雀鯛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橢圓形,非常側扁,頭鈍,頭背部隆起。 吻短。眼中大。口斜裂;上頜延伸至眼中部下方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體被櫛鱗;側線斷成二段,鱗孔數分別為48-62 + 18-22。鰓蓋有鱗,背鰭及臀鰭基底有鱗片。背鰭具硬棘II,軟條24-26;臀鰭長約背鰭之一半,具硬棘III,軟條14-15;胸鰭鈍圓形;腹鰭具I硬棘及5軟條,其中第3根最長;尾鰭圓形。頭部及肩部深橄欖色而有灰橘色斑點,體側之大鮮紅斑延伸到腹部;口鼻及頰部有平行藍紋。背鰭緣淡藍色,稍下方為橘色,鰭條中央近基部有鮮紅色之陰影,鰭膜之斑點為棕色,前部分之斑點鑲有橘色緣,向後而漸加深且在後面之鰭條有明顯的暗色橫斑;臀鰭緣為藍色,基部有鮮紅色陰影,而其餘顏色和背鰭同;胸鰭條無斑點;腹鰭為鮮紅色;尾鰭緣為藍色而稍內圈為橄欖色,其餘的尾柄及其它鄰近軀幹一樣是黑色。以前所記載之黑條紋准雀鯛(Labracinus melanotaenia)為本種之同種異名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巖礁或珊瑚礁區,從潮池至外礁陡坡皆可發現,深度至少達20公尺。為肉食性魚類,主要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。此種魚類有強烈的領域行為;在繁殖季節時,雄魚會護卵,一旦有入侵者,雄魚會有攻擊行為,將入侵者逐出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,包括印度-馬來西亞列島,北至日本南部,南至澳洲北部。台灣東部、北部、東北部、南部、澎湖、綠島、小琉球及蘭嶼海域均有。
- 漁業利用:體色豔麗,十分動人,是深受水族人士喜歡的魚類,唯應注意同一水族箱內同種會有激烈打鬥的現象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環眼准雀鯛
- 學名:Labracinus cyclophthalmus
- 台灣俗名:紅娘仔、紅身公仔、紅魚仔
- 大陸名:圓眼戴氏魚
著作者 :
- 命名者:(Muller & Troschel, 1849)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橢圓形,非常側扁,頭鈍,頭背部隆起。 吻短。眼中大。口斜裂;上頜延伸至眼中部下方;上下頜、鋤骨及顎骨均具齒。體被櫛鱗;側線斷成二段,鱗孔數分別為48-62 + 18-22。鰓蓋有鱗,背鰭及臀鰭基底有鱗片。背鰭具硬棘II,軟條24-26;臀鰭長約背鰭之一半,具硬棘III,軟條14-15;胸鰭鈍圓形;腹鰭具I硬棘及5軟條,其中第3根最長;尾鰭圓形。頭部及肩部深橄欖色而有灰橘色斑點,體側之大鮮紅斑延伸到腹部;口鼻及頰部有平行藍紋。背鰭緣淡藍色,稍下方為橘色,鰭條中央近基部有鮮紅色之陰影,鰭膜之斑點為棕色,前部分之斑點鑲有橘色緣,向後而漸加深且在後面之鰭條有明顯的暗色橫斑;臀鰭緣為藍色,基部有鮮紅色陰影,而其餘顏色和背鰭同;胸鰭條無斑點;腹鰭為鮮紅色;尾鰭緣為藍色而稍內圈為橄欖色,其餘的尾柄及其它鄰近軀幹一樣是黑色。以前所記載之黑條紋准雀鯛(Labracinus melanotaenia)為本種之同種異名。
- 棲所生態:主要棲息於巖礁或珊瑚礁區,從潮池至外礁陡坡皆可發現,深度至少達20公尺。為肉食性魚類,主要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。此種魚類有強烈的領域行為;在繁殖季節時,雄魚會護卵,一旦有入侵者,雄魚會有攻擊行為,將入侵者逐出。
- 地理分佈: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,包括印度-馬來西亞列島,北至日本南部,南至澳洲北部。台灣東部、北部、東北部、南部、澎湖、綠島、小琉球及蘭嶼海域均有。
- 漁業利用:體色豔麗,十分動人,是深受水族人士喜歡的魚類,唯應注意同一水族箱內同種會有激烈打鬥的現象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323_001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base(2006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
管理權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