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題名:相思火炭世代情
描述 :
- 摘要/故事大綱:影片描述苗栗縣內僅存的四座客家炭窯,藉著鏡頭,一同瞭解燒木炭人家的生活回憶。高齡七十五歲的王德盛,是苗栗造橋的客家人,十六歲時跟著父親從事燒木炭業,終日辛勤揮汗的工作,換得一家子的溫飽;在一甲子的堅持下,他仍遵循傳統燒炭的方式,並以燒出好木炭為榮。嚴格來說,他應該是第三代以燒木炭為業的,遠在日據時代,他的阿公為了家庭生計,在日本人「重勞動者,多配米糧」的宣導下,從事燒木炭業;而他的父親直接從阿公手中接下此業,現在,傳到他的手上。炭樹入窯,全靠人工作業,從窯腳底下架起約一尺的高度,讓熱氣流通,較大根的樹枝疊在底層,小枝的樹枝疊在上層,但在燒窯的過程中,底下有一節樹枝不會完全炭化,就叫作馬腳,那時候交通不便利,樹枝買在哪邊,窯就建在哪邊,生產火炭的時候,就用人力或是牛車、三輪車的方式運輸出去。「阿公應該有四、五十年的時間都在燒木炭,父親則是整個人生都在從事這一行。」在童年的記憶中,只要放學或是假日,都是跟著父親到山上工作,父親的堅持和付出,讓他迄今仍深深被感動著。在時代的變遷下,燒木炭這項傳統產業逐漸由盛轉衰,受到生存與傳承的挑戰;但無論如何,王德盛或是其他燒木炭人家的堅持與情感,讓這項即將走入歷史的傳統產業,還能持續發光發熱地運作著。
題名 :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摘要/故事大綱:影片描述苗栗縣內僅存的四座客家炭窯,藉著鏡頭,一同瞭解燒木炭人家的生活回憶。高齡七十五歲的王德盛,是苗栗造橋的客家人,十六歲時跟著父親從事燒木炭業,終日辛勤揮汗的工作,換得一家子的溫飽;在一甲子的堅持下,他仍遵循傳統燒炭的方式,並以燒出好木炭為榮。嚴格來說,他應該是第三代以燒木炭為業的,遠在日據時代,他的阿公為了家庭生計,在日本人「重勞動者,多配米糧」的宣導下,從事燒木炭業;而他的父親直接從阿公手中接下此業,現在,傳到他的手上。炭樹入窯,全靠人工作業,從窯腳底下架起約一尺的高度,讓熱氣流通,較大根的樹枝疊在底層,小枝的樹枝疊在上層,但在燒窯的過程中,底下有一節樹枝不會完全炭化,就叫作馬腳,那時候交通不便利,樹枝買在哪邊,窯就建在哪邊,生產火炭的時候,就用人力或是牛車、三輪車的方式運輸出去。「阿公應該有四、五十年的時間都在燒木炭,父親則是整個人生都在從事這一行。」在童年的記憶中,只要放學或是假日,都是跟著父親到山上工作,父親的堅持和付出,讓他迄今仍深深被感動著。在時代的變遷下,燒木炭這項傳統產業逐漸由盛轉衰,受到生存與傳承的挑戰;但無論如何,王德盛或是其他燒木炭人家的堅持與情感,讓這項即將走入歷史的傳統產業,還能持續發光發熱地運作著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格式 :
- 數位化類別:影音
- 檔案類型:wmv
- 檔案描述:網路預覽
- 檔案名稱:cca100017-df-mvhrb013-0001-b.wmv
資料識別 :
- 詮釋資料識別碼:7.1.1.4-097-100017-mv00013
來源 :
- http://broadcasting.hakka.gov.tw/files/600-1000-1281-1.php
語言 :
管理權 :
- 原件典藏單位:客家委員會
- 數位檔案典藏單位:客家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