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印度小公魚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形,腹部圓,僅有3-5枚小稜鱗位於胸鰭與腹鰭間。頭略長。吻鈍圓,突出。眼中大。口大,略下斜;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,上頜骨末端尖,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前緣或略超過;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平滑之外凸弧狀。鰓耙細長而密,下枝鰓耙在20-22間。體被圓鱗,鱗小而薄,易脫落,無側線;胸、腹鰭的基部有腋鱗。背鰭短,位於體中央,前方貝1棘狀稜鱗;腹鰭短,末端未達背鰭起點;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。體灰白色,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。各鰭多半透明而略呈青灰色。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表層魚類,濾食浮游生物為生,具群游性。多於表層至20公尺深之海域活動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非洲東部、印度及南亞。台灣盛產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全年皆產,南部沿海較多,是魩鱙漁業的重要漁獲物之一,多以焚寄網捕獲,新鮮時可清蒸,但大多曬乾後出售,炒花生、辣椒或煮湯。
題名 :
- 中文名:印度小公魚
- 學名:Stolephorus indicus
- 台灣俗名:魩仔、白骨鱙、丁香鱙、苦鱙、惡鱙
- 大陸名:印度側帶小公魚
著作者 :
主題 :
描述 :
- 型態特徵:體長形,腹部圓,僅有3-5枚小稜鱗位於胸鰭與腹鰭間。頭略長。吻鈍圓,突出。眼中大。口大,略下斜;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,上頜骨末端尖,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前緣或略超過;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平滑之外凸弧狀。鰓耙細長而密,下枝鰓耙在20-22間。體被圓鱗,鱗小而薄,易脫落,無側線;胸、腹鰭的基部有腋鱗。背鰭短,位於體中央,前方貝1棘狀稜鱗;腹鰭短,末端未達背鰭起點;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。體灰白色,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。各鰭多半透明而略呈青灰色。
- 棲所生態:近沿海表層魚類,濾食浮游生物為生,具群游性。多於表層至20公尺深之海域活動。
- 地理分佈:廣泛分佈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非洲東部、印度及南亞。台灣盛產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。
- 漁業利用:全年皆產,南部沿海較多,是魩鱙漁業的重要漁獲物之一,多以焚寄網捕獲,新鮮時可清蒸,但大多曬乾後出售,炒花生、辣椒或煮湯。
出版者 :
日期 :
資料類型 :
資料識別 :
- 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088_006
來源 :
- 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-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 :
關聯 :
-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中國動物誌-鱘形目;海鰱目;鯡形目及鼠鱚目(張, 2001)
管理權 :